创意神奇的超轻黏土制作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验超轻黏土这种材料的特点,通过制作,培养学生制作的兴趣;
2、认知目标:了解利用超轻黏土制作的基本方法,主要掌握手捏法、泥条法;
3、实践目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能用手捏法、泥条法制作小物品。
教学准备:
1、教具:范例(用超轻黏土制作的炫彩弹性小球以及小花篮) 超轻黏土原料;
2、学具:超轻黏土、小工具 。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用超轻黏土制作的炫彩弹性小球以及小花篮,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材料的特殊点:学生通过对炫彩弹性小球以及花篮的赏玩,发现小球有较好的弹性,这是以前用橡皮泥制作小球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学生还能发现,用超轻黏土制作的东西很轻,比用橡皮泥制作同样体积的物品要轻很多。
二、对材料的特点进行体验活动
1、制作炫彩弹性小球:
1) 感知材料有很好的色彩调和作用,只用红、黄、 兰 、白 、黑 五种基本色,就可以调出你想要的其他颜色, 学生尝试进行调制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尝试制作有渐变效果的超轻黏土。
2) 超轻黏土造型方法的介绍
媒体演示方法:
手捏法。这是泥造型中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可用整块泥塑造形象,局部再用手拉、捏、搓、卷、压、插、接、贴等技法刻画。
泥条法。即用手将泥搓成长条,再把泥条围起来,使它成为一种器物,在制作时不要多压,保留形态的泥条。
泥板法。利用厚薄不同的泥板垒接或切割出自己想象的形象,并通过各种泥塑技法做出点、线、面和肌理效果进行装饰。
挖空法:为了稳住重心和节省材料,在造型时先不考虑泥坯的厚度,完全以实心成型,待到外部稍硬一些时候,再切成若干部分,挖去内部使之成为空心,局部再用泥修接。
借助它物法:借助某一器物,如雪碧瓶、纸杯、报纸、废旧的玩具等作中介物,在外面比较封闭地包裹泥片或围筑泥条,使其巧妙成型,如会动的小泥人或动物等的塑造。
3) 利用各种技法进行:拉、捏、搓、卷、压、插、接、贴 ,制作炫彩弹性小球 。 比一比,谁制作的小球在外观色彩方面效果好。
4) 利用泥条法制作小花篮,可以用单股条泥来制作,也可以利用双股泥条来制作 。比一比,谁制作的小花篮在造型上更有创意。
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意制作:
制作主题有两点,可以选择一个: 创意球球笔: 即时贴布告小花篮。
思考:用今天所学的超轻黏土制作方法还可以制作哪些好玩又有实用性的物品。
人物泥塑造型欣赏制作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以及对泥塑学习的兴趣;
2、认知目标:观察、感受、欣赏泥娃娃的造型、色彩及人物表情的特点;
3、实践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泥塑能力。
教学过程
一、感受中国自古至今关于泥人制作的传统工艺
1、课件出示中国自古至今关于泥人制作的传统工艺,特别是关于泥人张的故事;
2、师出示一块超轻黏土,以及一个泥娃娃。
提出问题:一块超轻黏土怎样才能变成一个可爱的泥娃娃?
二、学生分小组,探索如何制作泥娃娃
1、分组合作,探究问题,形成初步结论。
分组讨论:陶土如何变成一个泥娃娃?
学生得出结论:用团、揉、搓、捏、压、挖、堆塑等方法可以做成一个泥娃娃。
2、欣赏民间泥塑制作过程(图片或课件),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学习民间艺人制作泥娃娃的方法,开拓思维。
3、再分组讨论:怎么样的泥娃娃才是最可爱的?
4、形成初步结论:如外形圆圆胖胖的,表情调皮、笑眯眯的,色彩醒目的等等。教师归纳。
5、欣赏感受,深入探究。交流欣赏师生收集的泥娃娃实物、图片或课件,开拓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感受及方法。
6、出示各种综合材料,如各色小豆子、小珠子、纽扣、花边、 丝带、花粘纸等,以及各种如铅笔小棒等辅助工具,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
7、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作:出示展示台,举办“泥娃娃的世界”展卖会等。学生分小组,自由创作自己心中可爱的泥娃娃。
三、评价
学生上台陈列自己的泥娃娃作品,并可“展卖”。 展示交流,互相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由的交换。 鼓励学生互相赠送作品给好朋友。
四、拓展学习:
刚才我们制作的是可爱的泥娃娃,如何制作慈祥的老爷爷 老奶奶 造型呢?
学生探讨,发现面部周围以及添加老花眼镜 拐杖可以让老爷爷老奶奶的造型生动起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老爷爷或老奶奶玩偶造型.
动漫人物的制作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验泥塑夸张表现人物头像造型的乐趣,培养对漫塑人物的审美情趣;
2、认知目标:学习抓住人物头像特征,进行夸张的表现手法;并尝试泥塑,进行头像立体造型;
3、实践目标:启发学生观察感受人物五官、表情特征,探索用泥塑造型语言,夸张塑造,大胆趣味表现人物头像,提高学生对人物特征的观察及立体造型表现力。
教学准备
(学生)超轻黏土(红、黄、蓝、黑、白色)一套。
(教师)超轻黏土一套,课件,超轻黏土实物,超轻黏土人物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本堂课制作重点
1.课件展示、欣赏导入新课,初步感受夸张的艺术手法及审美特征。
(1)课件播放“蓝精灵”影片主角的各种夸张表情,感受夸张的风趣性、幽默性;
(2)讨论《阿福》的艺术表现手法:夸张。夸张的形的表现特征:变形,如脸胖更胖,嘴小更小,眼细更细,鼻短更短。使阿福胖胖可爱的形象更突出。色的特征:红、黄、青、绿等色彩对比使用,显得强烈而绚丽喜气;
(3)揭示课题《夸张的脸》。
二、 观察、探究
(1)观察教师演示:微笑表情人物简笔画,提问:怎样让开心的人脸更显开心的样子?
(2)分小组讨论,请代表发言:五官、发型怎样变形就更开心。可请学生上台修改眼或嘴的几种变化,学会举一反三。
(3)欣赏。明星漫画头像。进一步启发学生,观察漫画家夸张的表现方法。得出“夸张”之艺术手法:变形法,如小的更小,圆的更圆,曲的更曲。
(4)欣赏。对比欣赏漫画名人与真人头像作品。
讨论: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的审美特征,是使人物更鲜明更风趣幽默更具感染力。
三、制作表情夸张的面部
1) 感受夸张的脸,鼓励学生夸张表现自己喜爱的脸。启发学生尝试做各种有趣夸张的表情,互相观察脸部形的变化特征。
2)学习泥塑立体造型方法: 欣赏泥塑作品:中国古今雕塑家、民间艺人的陶土雕塑作品(课本或实物)。重点欣赏夸张的五官造型特点。激发学生泥塑造型兴趣。
泥塑捏塑技法学习:对比漫塑人物和漫画人物不同点:立体造型与平面造型的区分。
提问讨论:泥塑捏塑有哪些手法?
总结:团、搓、压、挖等等。
教师演示:泥塑人物头像步骤方法。学习橡皮泥表现人脸作品技法:色彩变化,如红加黄加白变色。形变化,团、搓等,用添加组合方法泥塑成型,强调立体感。
欣赏陶艺学生作品,启发:用泥塑造夸张的五官,有更多的变化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3) 学生大胆独立尝试,用超轻黏土漫塑人脸创作活动。
选择自己喜爱的夸张表情和人物进行创作表现。学生独立尝试。
四、作品展示 评价,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会员点评